Inline image 5

2010年10月19日星期二

纽约时报克鲁格曼专栏 稀有的和愚蠢的

核心提示:中国对日禁止出口稀土表明,它随时准备挟其经贸实力解决政治争执,即使明显违反国际贸易法规也在所不惜。
原文:Rare and Foolish
来源:《纽约时报》克鲁格曼专栏
作者:Paul Krugman
发表时间:2010年10月17日
译者:@xiaomi2020
本文参考了国际财经时报上的“同来源译文”

作者简介: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多部著作被译成中文。点击这里查看所有他的专栏译文

上个月,一艘中国籍渔船在日本管辖的海域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二艘巡逻艇发生冲撞,船长随即遭到日方扣押,中国马上中断了对日本输出重要原材料。

没有备用手段:中国稀土供应量占全球的97%,这些稀土在许多高科技产品,包括军事装备中起重要作用;日本很快就释放了这名中国船长。

你觉得如何?不过这起事件让我深感困扰,因为它体现出了中国的特色,也体现出了美国的。一方面,它凸显美国决策者的无力;他们坐视一个不可靠的政权牢牢掌握着重要的原材料。另一方面,这起海上冲撞事件显示,中国政府随时可能在外界最轻微的挑衅下,发动经济战。

背景说明:独特的属性使稀土从油电混合汽车到光纤等范围广泛的产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代中期之前,美国是稀土的主要生产国,接着中国加入了进来。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于1992年表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稀土蕴藏量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相对丰富的藏量加上低廉的开采及加工成本充分反映中国劳工薪资及环保标准偏低的事实,并使中国的稀土厂商侵蚀了美国稀土产业。

仅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而言你也得问问,为什么没人针对这种趋势提出警告?华府决策者任由美国稀土产业关门大吉。2003年的一个例子可供参考:当时,如果你相信布什政府,对国家安全的考虑主宰了美国政策的方方面面;这一年,中国人将美国的稀土生产设施的全部装备打包,悉数运回中国。

结果是,中国取得了稀土的垄断地位,程度超乎中东产油国独裁者的想像。即使在前述海上冲撞事件发生前,中国也已经展示准备充分利用此一垄断地位的决心。美国联合钢铁工人工会最近针对中国的贸易操作手法提出申诉并申请仲裁,他们所作的正是美国企业因为担心中国报复所不敢为的。该工会列为首要申诉项目的就是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并课税,使中国多种产业取得重要竞争优势。

接着发生了渔船冲撞事件。中国限制稀土出口之举已违反它加入世贸组织前即已签署的相关协议,中断对日稀土出口更是对国际贸易法规明目张胆的违背。

欧,中国官员不但不思如何妥善解决问题,而且侮辱我们的智商。他们声称,中国政府并未禁止稀土出口到日本,中国所有的出口商,有些还是外资的,纯粹是基于个人的对日情结而一致决定中止出口。

我们可从稀土事件中得到什么教训?

首先,而且最明显的是,各国必须开发中国以外的稀土资源。美国与部分国家拥有相当可观的稀土蕴藏,然而开发这些资源及处理这些原料所需的设备并非可以一蹴而就,需要资金。一个替代方案是所谓的“都市开采”,也就是循环再利用各种报废装置中的稀土及其他原料。

其次,我很遗憾地认为,中国对前述海上冲撞事件的反应再次证明,身为举世最新经济强国的中国并不打算扛起与此地位相对应的责任。

各主要经济大国均知,它们在国际体系中拥有重要的利益,通常很不愿意诉诸经济战的手段,即使面对严重挑衅也不例外。看看美国决策者因为中国采取过度保护的汇率政策如何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吧。

中国却一再以具体行动证明,它随时准备挟其经贸实力解决政治争执,即使明显违反国际贸易法规也在所不惜。

合并解读稀土事件与中国在其他方面的所作所为,包括国家补贴,使中国企业获得重要合同,外国企业被迫把生产线移到中国,特别是其汇率政策,你看到的是一个不肯遵守游戏规则的流氓经济强国。问题在于:我们打算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相关阅读

  • 墙内看《译者》https://yyii.org
  • 发送邮件到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订阅《译者》
  • 使用Google Reader猛击 这里订阅《译者》;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