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0年11月12日星期五

卫报 美国的亚洲梦之终结

核心提示奥巴马,这个曾经的雅加达街头顽童,知道美国对亚洲的统治已近尾声。

原文:Obama, the street kid from Jakarta, knows US dominance of Asia is over
来源:卫报
作者:Pankaj Mishra
发表时间:2010年11月8日
本文参考了译言网上的“同来源译文”
校对:@xiaomi2020


不同于任何其他美国政客,巴拉克·奥巴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新家与旧居间关系的戏剧性大反转。

巴拉克·奥巴马开始访问亚洲四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日本),我们可以想见他满满当当的外交日程簿——中日关系因中方渔船被日扣押而迅速恶化,韩国这另一大美国客户当然会对这场神秘邻居间的外交关系转变而惶惶不安。

印度和印尼在战略上也是难啃的硬骨头。被奥巴马看做2008年“关键任务”的克什米尔争端大大削弱了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积极投入。两次印尼之行流产之后,奥巴马终于重新踏上故土,他一边怀念童年时光,一边还要向穆斯林世界发出呼声,就像他在2009年开罗的演讲上那样。


不过,奥巴马坚持用不那么崇高的字眼定义此行的任务。他在上周纽约时报专栏中写道,“我们需要为美国商品找到新市场中的新顾客。” 这篇文章涉及了同韩国的商业协定,印尼在东盟的主席地位及为国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重要性,却只字未着美国在亚洲的政治军事角色。

访问印度期间,奥巴马中规中矩不越雷池一步,只谈商务贸易和美国就业。也许是被中期选举挫掉了些许锐气——现在的奥巴马如果想要赢得2012年的连任,就必须想方设法遏制失业率攀升并刺激经济复苏。他的做法也可能是想避免给人以过于热衷虚幻的外交议题的印象。

但是,奥巴马在地缘政治上底气不足,这被证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被经济衰退和连续失败的军事外交政策所削弱的美国,不再有能力对亚洲事务发号施令——冷战期间那种美国牵一发亚洲动全身的时代已经过去。

老生常谈的中国崛起只是多方因素中的一个。更重要的,是大规模政治化和经济地区主义使众多曾经在美国阴影下亦步亦趋的亚洲国家胆子壮起来。

大概再没有美国政客能比奥巴马更深刻地意识到这种难解却又戏剧性的转变。1960年居住在雅加达的泥泞小巷,1981年以学生身份赴巴基斯坦和印度考察,奥巴马经历过的时代中,美利坚仍还捧着欧洲旧日帝国的衣钵对东方高高在上。当时的官员、政客和知识分子们都还做着《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又译作《沙漠枭雄》)式的梦,梦见那个“赶制成型的新亚洲……被无情的时代洪流推给了我们”。

奥巴马六岁时随母亲移居雅加达,此前两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与穆斯林军方和准军事组织共谋,在印度尼西亚杀害了五十余万疑似共产党。苏哈托将军“新政策”(1967-1998)治下的印度尼西亚便成为了美国的座上宾。

作 为资本主义的好朋友,苏哈托们的暴行总是能手段高明地被脱罪洗白。1968年塞缪尔·亨廷顿的《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出版。这本书比《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还要更具政治影响力,也更恶毒的。亲美的暴君们,从萨哈托到韩国的朴正熙再到伊朗的国王,毕恭毕敬地接受亨廷顿的教诲——政治稳定和军事现代化乃是一切的重中之重。

在反共能手和乱糟糟的民主政权之间,美国明显偏爱前者。这种偏好的另一个受益人就是巴基斯坦的齐亚哈克将军。1954年,巴基斯坦连同土耳其和伊朗一起被卷入冷战,伟大的乌尔都语作家萨阿达特·哈桑·曼托曾给山姆大叔写了一系列辛辣(同时也极具预见性)的讽刺信。

“亲爱的叔叔,”他写道,“您是如此忧心于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国家的稳定,因为我们的毛拉是俄国共产主义最好的解药。” 时至1981年,年轻奥巴马到达巴基斯坦之时,齐亚哈克已经说服美国认为全球圣战是应对共产主义独大的正确方案。

当 然,这些政治经济布局如今已经土崩瓦解,但这过程却常常进发出比亨廷顿所恐惧的混乱更广泛的混乱。大规模暴动最终推翻了苏哈托,印度尼西亚陷入动荡的民主化进程。齐亚哈克将军在一次诡异的空难中离世,但由他放出笼的宗教政治热情至今仍未散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被巴基斯坦不公正的封建社会所加剧。奥巴马本人也曾在巴基斯坦见证过这种不平等。

印度尼西亚的军政府或许已经被封杀。但巴基斯坦的军方却依然狡猾地依靠美国不负责任的援助缓慢壮大。事实上,巴基斯坦军事情报机构曾经精心将他们榨钱的方式打造得近乎成为艺术,甚至利用它使国内民众感情压倒性地排斥美国。这就正如曼托对山姆大叔所言:“我是您的巴基斯坦侄儿,我了解您的招数。多亏了您搞政治的手腕,现在大家都是聪明人了。”

在亚洲几乎所有地方,美国都能发现自己被怀疑,被唬弄,被当前的(巴基斯坦和卡尔扎伊)或往昔的联盟者们所包围的地位。摆脱旧君王十年之后,伊朗统治者依然可以地利用激烈的反西方情绪,一边给他们在伊朗、阿富汗以及黎巴嫩和加沙的友邻提供经济支持。日本和韩国的政经界人士勉强才控制得住民众对冷战期间美国遗留影响的强烈不满。我现在所住的马来西亚,因看到东亚三十年来飞速的经济发展而坚持“东望”方针。在这里,1997-98年的亚洲经济危机早在“华盛顿共识”寿终正寝之前,就将美国政策打上了耻辱之印。

尽管印度政治、商业精英阶层几乎是不顾颜面地热爱着美国的财富和权力(总理曼莫汉·辛格曾在面对小布什是脱口说出“印度人民,爱你 !”),美国对这个国家的影响力也在衰减。在毫无进展的多哈会谈上印度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其农民的保护主义政策。布什政府在核交易方面的慷慨馈赠并没有让印度对美国投资者和出口商更友好。

奥巴马将会发现,印度在蓬勃发展的亚洲——而不是遭遇衰退的西方——有众多更可信也更有益的伙伴。蒙受过政治损失的泰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已从低谷期走了出来。去年印度同东盟签下了一项重要的自由贸易协议。马来西亚的英文报纸领军《星报》便顺理成章地认为印度总理上周在吉隆坡得访问,要比希拉里·克林顿同期的小远足来的重要多了。

错综的双边贸易协定巩固了亚洲新经济体团结。中国和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是对日本,韩国和台湾最大出口国,也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亚洲惧怕中国的崛起,美国则敏锐地探知了,只是小看了上述的经贸关系。

凡此种种,离茶会上聚会的美国人都太过遥远,美国人以为可以在一切海外的政治和经济难关中所向披靡。现在落在奥巴马身上的重担,就是提前教导这些人,告诉他们自己很可能无法完成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计。

当然,我们是不能说这个曾经的雅加达街头顽童,现在的美国总统从没有努力过,或是从没有想象过自己也许可以把“新亚洲”这个烫手山芋“赶制成型”。

作者简介:Pankaj Mishra是一名印度作家,撰写有关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文章。

看不到相关阅读?点击这里一键翻墙


相关阅读

  • 安装适合你的浏览器的红杏插件一键翻墙
  • 翻墙看《译者》https://yyii.org
  • 发送邮件到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订阅《译者》
  • 使用Google Reader猛击 这里订阅《译者》;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CC协议2.5您可以自由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创作演绎本作品。惟须遵守下列条件: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