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ne image 5

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

程致宇博客: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中國經濟放緩

核心提示:雖然中國的銀行的年度利潤再次創下紀錄,但是這是因為中國的資金分配仍然是政治化的,所以在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的同時,帳面上看起來還有利潤。

原文:China Radio: China's Slowdown
作者:程致宇 (Patrick Chovanec)
發表:2012年2月21日
本文由"譯者"志願者翻譯并校對

昨天我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CRI)評論中國經濟的最新數據和趨勢:樓市下跌、銀行盈利減少、貿易及製造業表現指數(PMI)疲弱以及持續的通脹。首要的問題是,中國經濟增長是否真的放緩,對此我們又應該有多擔心。點擊這裡可以聽到那場討論。

有關中國銀行錄得創紀錄的年度利潤,我去年就這個題目寫過文章(我的博文 "中國銀行的虛幻盈利"),如果情況不是這麼悲慘的話,除了說這是可笑的之外,我沒有多少補充。正如我昨天在電台節目上說,銀行做生意有兩大成本:資金成本(這是他們支付存款人)和未償還的壞帳成本。由於中國銀行享有存款和貸款利率之間的受控的利差,他們借出的錢越多(而他們這幾年外借的已經是多得很了),所賺的盈利越大。但他們借得越慷慨,資金收不回的風險便越高—這個風險應該認真計算,並將涉及金額從盈利分佈中扣除。

那還沒有發生。中國銀行有1%不良貸款比率的概念顯然是荒謬的,而同樣荒謬的說法是指為那些不良貸款預留2.5倍的準備金便已經"綽綽有餘"  (或勉強足夠)。我不相信這說法,就如基於自己估值的銀行股投資者同樣不相信。要是不承認一半的營商成本的話,任何公司都可以錄得"利潤"。給無力償還貸款的客戶放寬信貸條款的話,任何公司都可以增加"收入"。

關於通貨膨脹, 《華爾街日報》今天發表了一篇很棒的社論,文章表達我的想法跟我自己來說相差無幾。你可以在這裡讀到。他們對中國銀行面臨的壓力的描述寫得很好,可以同時說明對經濟增長放緩及通脹的憂慮兩者之間的明顯矛盾:

同一時間擔心通貨膨脹、資本外流和流動資金緊絀也許看上去很奇怪,但這是中國金融體系扭曲的結果。因為資金的分配仍舊是政治化的,信貸刺激經濟的一大部分已經投入到沒有用處的項目;而因為那些錢並不創造實質增長或增加生產,它們追高了極少數商品的價格。

與此同時,那些需要現金的—包括銀行家和小型和中小型企業—卻得不到它。注入流動資金或許有助於銀行家得到短期資金。但沒有更廣泛的改革,那現金只會跟著較早時的信貸落入通脹兔子洞,消失無踪。

經濟學家一般認為經濟增長放緩及通貨膨脹是對立的兩極,不是其一便是其二,但不能兩者同時出現。超快速的增長會刺激通脹,而經濟增長放緩則會降低價格壓力。不過,如果你印鈔票(以中國的情形是進口金錢)並將之花在零或負回報的項目上,開始時你是能夠提升國內生產總值的(只要你繼續花錢就行),但最終出現的是停滯增長,還有就是通脹,亦即是:滯脹。 《華爾街日報》說出了這點。可是中國國內有領會這點的人嗎?

相關閱讀:

點擊這裡閱讀更多和"中國經濟"相關的譯文

本文版權屬於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譯者遵守知識共享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許可協議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Unported许可协议进行许可。